上週五(18日)第五屆公視董事會審查四度破局後,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修法全面檢討審查委會制度的想法,今(21日)在媒改學者與學生到公視前靜坐後發酵。龍應台希望在未來進行公視法修法時能檢討現行的審查會機制,改比照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會遴選模式。不過,今日參與遊行抗議的媒改學者則持保留態度。
上週五公視董事會審查再度破局後,今早媒體造學社與傳播學生鬥陣等多位學者與學生前往公視前面靜坐,並以4小時的時間自位於內湖的公視步行前往12公里外的行政院大門口前表達不滿。學者們認為,公視作為健全台灣公民社會與傳播環境的關鍵位置,朝野不應當在繼續「不問專業,只問鬥爭」。
媒改學者要求,行政院應立刻解決現在的公視紛爭,讓已選出的13位新董事立刻就任;同時,立即修法將四年前因一黨之私上修的董事會人數,下修回11~15人。
對此,龍應台下午在參觀國家電影資料館樹林片場時回應表示,她很心疼學者與學生此時還願意出來支持公視的議題。龍應台重申,文化部下一階段將傾全力修法,重新徹底將公視法逐條審視。她說,自己已不想再跟立法院以政黨比例制產生的審查委員會,如此荒唐的制度走下去。
龍應台希望,未來公視董事應依照國藝會的做法產生董事,因為國藝會也是文化部設立的財團法人,而由文化部本身組成遴選委員會,去挑選與徵詢,最後產生的董事人選後送行政院核定即可運作,毋需經過立法院。
她說,此作法的優點,第一是尊重行政部門的行政權;第二則不經過立法院,大家都有機會執政,大家也都有機會好好做事,如此別再討論門檻的問題。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表示,如果文化部願意提出一個負責任的方案並與朝野溝通,也是積極的態度,但最重要的是必須取得不同政治力量的共識。胡元輝進一步說明,台灣現行制度與英、澳等內閣制國家不同,這些國家不需經過國會,因為他們的內閣就是多數黨;而台灣所採行的制度不是內閣制,如此情況下要採行國藝會,可能面臨法理上的問題。
然而,媒體質疑國藝會模式是否有介入干預公是自主的疑慮?胡元輝認為有可能,因此希望公民社會能夠共同參與,才能解決當前公視的爭議,但如果國藝會模式不能納入公民社會的參與,便讓人深以為憂。胡元輝說,英國與澳洲是公開接受各界申請,換句話說,兩國的制度是一個開放性、面對公民社會的一種提名制度,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可能會矮化公視。
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主任魏玓也表示,如果台灣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制,國藝會模式可行,但我們不是。英國基本上就是如此,並由執政黨自行承擔政治責任,問題是執政黨是由國會多數組成的,所以在台灣會問題。
魏玓指出,國藝會是一個文藝專業的組織,公視也需要專業,但更需要有一定的社會連結。他進一步指出,社會連結有很多種方式,過去公視法立法時就有人主張以海選的方式,由各公民團體與地方組織進行推薦;另一種方式便是由國會來審理
魏玓表示,他不認為由立院來行使同意權會是理想的方式,但卻是比較合理與合乎目前政治現實的方式。他覺得,在台灣要排除任何藍綠對抗的架構與政黨力量的介入幾乎不可能,因此回歸目前的憲政體制是一個辦法,「反正再糟也跟目前的政治體制一樣糟」,至少立委的討論與投票記名、公開。
他說,國藝會模式不會使公視不獨立,但他更擔心會使得公視太獨立、太菁英,與社會連結更形脫軌。
魏玓最後認為,解決公視問題目前的優先順序,是先從小規模修法解決第四、第五屆問題;其後是請文化部提出公廣政策;有了政策之後才進行修法,沒有政策就修法還是會一團混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