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靖堂
有消費沒公益的媒體再現
公益彩券之所以名為「公益」,在於彩券盈餘須依《公益彩券發行條例》,撥補三成以下每期發行盈餘,供中央及地方縣市政府作國民年金、全民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補助之用。然而,從媒體觀察的角度來看,吾人只見公益彩券的媒體再現,除不斷喚起民眾的消費、賭博慾望,未曾見到媒體如何呈現彩券的「公益」本意。
台灣主流媒體的新聞呈現上,不僅沒有任何因彩券公益用途而受益的「溫暖故事」,更別指望主流媒體盡其第四權守望責任,監督、翻譯政府與公益彩券網頁上盈餘分配報告的公開資訊,以及扒糞出彩券發行與對獎過程中是否有弊案、貪污情事。
只有恭喜發財的公關新聞
綜觀這些平面與電視媒體的新聞內容,多是承包券商餵養的公關新聞,不是刮刮樂如何熱銷,就是不斷輪迴獎落何方,券商開心拼經濟等符合年味喜氣意義的正面內容。某種程度上來說,透過此類新聞的呈現與再現,媒體、券商與發行銀行不斷召喚普羅民眾透過消費彩券一元發財夢的慾望,趁時大撈廣告營收、置入營收(不能排除沒有置入性行銷的可能性),以及彩券盈餘。主流媒體也能在新聞淡季此刻,獲得一點符合年節應廣傳「恭喜發財」意味的剩餘新聞,用以填充24小時的報導內容,讓過年時刻的新聞台可以做出最低限度的報導題材。
或許,不應該怪罪早已批評無用的主流媒體,只能說台灣商業媒體在現階段的人力、資源上,只能如此報導彩券新聞吧!若要更進一步評論,台灣主流媒體只能如是報導彩券新聞的背後,更顯示負責承攬台彩發行的銀行高層及其媒體公關部門,乃至於各級政府社福單位,根本不懂何謂「公共關係」,不懂得利用公益彩券的「公益」作為行銷與形象公關的處理。
國軍形象公關更勝彩券
先說,過去曾經服役於行政院海巡署在宜蘭的二線岸巡大隊單位。海巡署由於非常重視形象公關,每年都會選揀一些志願役與義務役士官兵組成所謂「動腦小組」,拍攝一些所謂海巡署官兵主動關懷地方弱勢的影片,用作漁民宣導與形象廣告之用。先不論海巡署是否只是在作無實質意義的表面功夫,以及是否真正用心於關懷地方弱勢,某種程度上,只能說海巡署抓到一點所謂公關技巧,懂得去處理此方面的議題作為形象宣傳。台彩的承包銀行不應該也多學著點,讓公益更為彰顯?
回過頭來說,公益彩券設置與發行本來的主要意義就在「公益盈餘的重分配」。媒體與發行單位若不為社會認識與了解「公益盈餘的重分配」是否落實公平與正義,亦當讓民眾了解自己消費彩券一圓發財夢背後的公益行為,是否達到公益彩券設置的目的,除了不斷喚起民眾的「賭博慾的業罪」外,是否能讓民眾發自內心為公益而消費?
召喚虛假意識財富重分配
再說,公益彩券是否真為「公益」?或只是假「公益」之名行營利之實?公益盈餘真有用到社福機制亟需到達之處,還是被從中挪作非社福機制運用之用途,或者就此被從中牟利、貪污?這些問題與反省,其實是許多民眾心中的疑慮,更是媒體應當監督究責所在,然我們如何寄望與期待主流媒體為民眾監督自己的發財金是否流向真正需要的公共用途?何況,雖非稅金,那也是普羅甘苦百姓一點一滴靠自己賺取生活的發財金,一兩百元雖然不多但同樣是公眾的財產,不該監督嗎?
回到彩券發財夢這件事情身上,最直接的批評是,這是政府與銀行財團共同創造出來的虛假意識。倚仗著普羅百姓夢想以小博大發達成億萬富翁的發財夢,以此創造出一筆龐大可觀的「類稅金」,從中撥補一部分獎金是為讓民眾實現發財夢的可能性,並以此維繫彩券的發行生命源源不息;另一部分則用於填補稅金之不足,讓承攬業務的民間銀行財團,以及民間券商,透過彩券的「台幣資源重分配」有從中營利換取共榮拼經濟的發展機會。
是以,負責累積公益彩券盈餘的最底層甘苦人民有喚起賭博慾望者,有以小搏大卻愈陷愈深者、有包牌跑路倒會者,此類案例時而聞之,有如合法版六合彩、大家樂,公益彩券與前身愛國獎券受害者不是沒有,讓「公益」與「愛國」背負宗教引以為戒的沉重罪孽。
店面市場飽和弱勢美意安在
如今,由於彩券發行以達高峰,公益彩券已成為一種「營利產業」,基層券商店面愈開愈多,全台灣每個城市的每條巷弄沒有幾步就有兩三間彩券行,數量可能比連鎖便利商店還多。可以預期的是(其實早就發生),或許將有一波彩券行倒店潮,公益彩券希望讓弱勢者獲取工作機會的美意又將安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