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從野百合到野草莓 「傳學鬥」默默耕耘20載

(此為今日蘋果日報民意論壇專欄《野百合到野草莓 反壟斷20》完整版原文)

林靖堂
圖為傳學鬥提供之照片,攝於今(2012)年秋鬥

2012年是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再掀波瀾的一年,這年造就了一群新的學運世代與運動領袖,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除了檯面上媒體大幅報導的人物外,這場「反媒體壟斷」學運背後,有一個專業領域的學生運動組織,從野百合到野草莓默默耕耘近20個寒暑,他們不若其他學生領袖大放異彩,而是持續在臉書上、校園間組織動員,生產論述。「傳播學生鬥陣」創生於自立事件與公視籌建,台灣政治解嚴之際。

媒體改革運動學生組織「傳學鬥」成立背景,在1990年代台灣政治解嚴初期,彼時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媒體也在社會逐步開放之際成為風光亮麗的行業。但在當時,「保守」與「開放」、「自由化」與「公共化」等概念不斷相互辨正、激盪。現在,該學生團體應是自野百合學運世代已降碩果僅存的跨校性專業學生運動組織。

細數近20年歷史,傳學鬥參與台灣媒體改革無役不與,包括有「公共電視建台運動」、有自立事件所引發的「九○一為新聞自主而走」、有「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直至千禧年後的「媒體公共化運動」、有線電視法「我們第十九條」運動,乃至於號稱世界末日的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等等。

這近20年的媒體改革運動史中,傳學鬥歷經國民黨政權與民進黨政府時代,對新舊兩黨政府的傳媒政策批判從未少過,也不因執政藍綠,訴求媒體政策改革一視同仁。從該學生組織成立之初的公視建台與黨政軍三退,到今年的旺中併購案、壹傳媒交易案與公視第五屆董事會改選爭議,傳學鬥以「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思想作為媒體學生運動的核心價值,未曾改變。

此學生運動組織的核心思想一向認為,「反壟斷」、「公共化」並行不悖,無論是過去的黨政軍退出媒體到今年的反媒體壟斷,都秉持著「反對政治與經濟勢力過度介入壟斷媒體結構與言論」;而從過去的公視建台、媒體公共化,再到近兩年的公視董監事爭議,媒體的「公共化」更是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在地脈絡下特有的核心運動價值。

同時,對傳學鬥的運動理論「批判性傳播政治經濟學」來說,所謂的「中國因素」與過去所稱的「文化帝國主義」無異,與中國政治與傳媒制度對境內外媒體的言論箝制與新聞自由限制有關,與早期為人詬病的台灣式黨國資本主義如出一轍的中國黨國資本主義有關。而過去的所謂黨政軍三退運動,其實早就已在「反壟斷」,反對黨國資本主義與政黨組織對媒體的結構、言論壟斷,20年來從未間斷。

在傳學鬥成員與媒改學者的思考中,公共媒體是扶植台灣公民社會與維繫言論多元價值的最後關鍵,換句話說,「反壟斷」與「公共化」的雙核心理念價值,代表這群傳播科系為主的媒體改革運動學生希望台灣媒體的多元文化與公共性能彰顯台灣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公平與正義的思惟信念。

這一波自2012年暑假以來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傳學鬥以自身所學努力扮演著整場運動的軍師角色,用過去學長姐傳承的運動組織方式,包括從南到北的一場場校園座談、無間斷的社群媒體與網路經營,以及每週聚會激盪的讀書會論述培力(empowerment),也讓整個為期半年的反壟斷學生運動訴求聚焦、立論有據。

筆者認為,在今年這場媒體改革學生運動裡,雖然傳學鬥的成員不若陳為廷等人為社會所認識,但仍扮演功不可沒的組織動員角色,運動沒有英雄主義,我們必須為這群人的熱情給予適度的肯定與鼓勵。


延伸閱讀:

管中祥、魏玓(2000),《媒體改造,捨我其誰?──社會、媒體與「傳播學生鬥陣」,《當代》,第162期,頁46-57。
盧永山、張時健(2002),媒體改造運動與傳播學生鬥陣》,《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傳播學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