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公視爭議滿兩年 民團籲盡速解決


(本文刊於2012/12/07 卓越新聞獎「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林靖堂   採訪報導

第四屆公共電視董監事會延任屆滿兩年,但爭議至今仍未獲得圓滿解決。日前,媒體改造學社就在公視爭議屆滿兩周年前夕,舉辦座談會,會中媒改學者呼籲,行政立法部門應盡速正視公視危機,捐棄政黨利益,選出第五屆公視董事並修正《公視法》,解決預算與董事會管理階層的選任爭議。

在即將屆滿兩年的爭議前夕,媒改社邀集學者與公視工作者,共同商討公視未來的發展,包括公視公會理事長王燕杰、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陳信聰、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與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等人,對公視的現狀與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

王燕杰:審查委員任選不透明

公視工會理事長王燕杰首先表示,所有的問題出發點都歸結於公視法過去十多年來沒有太大變化的選任公視董監事的審查委員,本身選任方式就有問題。他認為,這次如此爭議的問題就在於審查委員的選任並「不透明」,《公視法》規定審查委員是立法院依比例分配,但卻也從來沒有人討論過審查委員如何產生?如此秘密的黑箱作業,在近十年台灣的政治鬥爭脈絡下,公視亦成政黨寸土必爭的工具。

王燕杰認為,審查這些公視董監事資格的人,為何卻由不透明的方式產生?他直言,「在如此不透明的狀況下,要選出透明的人,不符權責!」王燕杰轉述公視工會的立場表示,由於修法工程浩大,希望能在目前的狀態下先請相關部會解決目前的董監事改選問題,但他也同時強調,這並不代表公視工會贊同現行用不透明的選任方式選舉出新的董監事名單。

馮建三:人選的專業能力、文化認知放在首位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則表示,過去公視董監事的選任門檻在世界各國來看屬於高標準,四分之一的審查委員有意見就可以拉下特定人選,正面而言是制衡,但缺點則為權責政治就出現問題。

馮建三認為,董監事會候選人的政治意識形態與專業經理能力應該分開來看,他舉2003年英國BBC董事長人選為例,雖然當年BBC的董事長都是工黨支持者,但卻不見得完全以政黨意識形態行事。其中,更有以經濟學家身分,反而表達支持BBC應擴大規模的意見。

馮建三表示,或許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將董事長人選的專業能力、文化認知放在首位,不要再去爭論董事人選的政治傾向。他認為,選任董監事不要繼續在政黨傾向上大作文章,而是要在專業能力上進行選任,有專業形象與能力,才是身為公視董監事重要的關鍵。

胡元輝:讓公民社會的力量進入選任過程

前公視總經理,現任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胡元輝首先以日前因性醜聞案而引就辭職的BBC前總經理George Entwistle為例,他指出Entwistle願意為了BBC的新聞政策不當而引咎辭職,但反觀台灣的公視經營團隊卻未能對一連串的延宕風波辭職負責。

胡元輝批評,先前引發董事會內鬥的辭職董事與在職董事,是「萬丈有罪、罪不在己」,出問題都是別人錯,大家都覺得自己不必出來解決,任憑華視苦況持續、公視同仁徬徨。因此,胡元輝呼籲請所有延任董事出面宣示,年底為延任的最後期限,並敦請行政院長與文化部,盡速補提名公視候選人。

同時胡元輝也呼籲行政院與文化部,公開敘明人選理由、公開投票,以及要求所有審查委員,請公開不同意人選的說明。他表示,更進一步方法,是讓公民社會的力量進入選任過程中,參考BBC提名選任方式,引入公民社會的推薦,這是在藍綠惡鬥下的唯一解決辦法,讓公民社會介入所有的選任流程中。

陳信聰:公視內部僵化的人事與經營制度該檢討

公視有話好說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陳信聰則從公視員工對公視內部治理的角度,探討公視問題。他認為,無論公視的經營管理階層如何改變,公視仍在運作如常,但公視內部僵化的人事與經營制度,才是使得公視無法完全伸展他本來被賦予的公共責任。

陳信聰表示,公視應當檢討內部治理的問題,不斷去思考,公視有沒有辦法在10年內,成為公民社會與媒體間的連結機制,這或許是公視應當走的一條路。

周奕成:公視的問題在於投資不足、沒有競爭力

小藝埕負責人周奕成則以民間人士的身分提出意見,他從一般台灣閱聽人的角度出發,公視其實也只是眾多的頻道之一,對民眾而言無關緊要,那麼公視的爭議如何能夠解決?他認為,公視的問題在於投資不足、沒有競爭力。

周奕成表示,台灣的政治領袖對公視的角色與位置並沒有認知,民間對公視的存在也沒有太大的警覺性,同時,在公視創建時期就被政府限縮為內向教化的工具,因此造成現在的局面。他認為,解決公視目前的爭議與危機,必須要給予台灣公廣集團全新的想像。

周奕成認為,台灣應當以舉國之力發展公共廣電集團,將公廣政策視為國家的整體戰略。他分析,台灣在冷戰時代特的殊戰略地位以及現在的戰略地位,都已經逐漸消失,台灣應該要將自己放在服務華人世界與亞洲的位置,作為國家立國的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