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與其三億辦報 不如挹注獨立媒體

林靖堂

乍聞德高望重的多位本土士紳,因不滿台灣媒體亂象日久,加以受近年媒體併購風潮與反壟斷學生運動感召,興起籌資三億辦報念頭。前輩們明知此刻創辦新報比起過往更「吃力不討好」,仍雖千萬人吾往矣,精神可佩但有勇無謀。台灣當前的傳媒環境,不乏社會改革與媒體理想者,正努力經營著數個小眾、獨立媒體,倘若三億能有所規劃地挹注這些既存的獨立草根媒體,比起再創新報,更能有效改革現今的傳媒環境。

為什麼建議挹注獨立媒體,別再作辦報夢?首先,這個時代已非清末民初或解嚴初期,那種民智未開或百花齊放的年代,要辦一份主要用意在影響政府公共政策的文人報紙,已非易事。

過去的時代,資訊貧瘠,文人掌握詮釋權較易,相對而言民眾由於苦無資訊來源,無論閱聽眾或廣告市場開發皆較今容易。而今,由於民智已開、科技發達,資訊來源較多,欲透過特定媒體掌握政策詮釋權與影響力,不若過往。

再者,台灣既有廣告市場飽和、閱聽眾對資訊擷取模式與過去不同,再用「辦報」的老式思維要改變台灣傳媒與政治生態,恐怕是拿錢砸到水裡,浪費又不值。更況且,一份原生報刊要從無到有,到具備社會與政治影響力,至少需超過三年以上的努力,三億元能讓一份報刊挨過陣痛嗎?

若說辦報不易,那如何才可能改變傳媒生態、防止媒體壟斷與亂象?事實上,台灣除了主流商業媒體與公廣集團等中、大型媒體,亦有許多中小型傳媒、獨立草根與社區媒體。這些媒體或許看似沒有政策影響力,但關鍵時刻也對台灣的公共政策產生極大的影響。

台灣獨立傳媒信手拈來即可脫口而出,上下游新聞市集、苦勞網、台灣立報、破週報、四方報、莫拉克風災網、PNN NEWS、新頭殼新聞網、台灣好生活電子報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等等不一而足。

這些獨立傳媒有的靠自營農業市集、有靠累積眾人小額捐款、亦有拓展移工廣告市場營生者,它們以在地關懷、公共監督與關心弱勢、傳遞社運觀點為名,各自在台灣社會開展亮眼成績。甚至,主流媒體的新聞也常為這些獨立傳媒議題溢散而來。

只是,這些小眾與獨立媒體一路走來篳路藍縷。上述任何一個台灣獨立傳媒,都是長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燃燒自己的熱情與理想「自我剝削」的媒體人努力而來,才有現在這番成果。

而若,將三億辦報的資金,改以投資、贊助的方式挹注給這些小眾、獨立媒體,哪怕一個組織只獲得三億的千分之一,對這些獨立媒體而言都是及時雨,讓其更有空間與資源監督政府、關注公共與弱勢政策。這不僅不是虛擲浪費,更是有效率且意義重大的事。

吾人能理解,對於前輩而言「文人辦報」有重大的意義與名聲,也很欽佩如今仍有社會賢達願意出錢出力,熱心改革台灣傳媒產業結構與內容。但,若真有三億辦報資金,也是筆為數不少的資源,應當謹慎而為。

況且,籌備「民報」的社會賢達中,不乏台灣哲學與社會科學社普雜誌《當代》的創辦者。作為一位雜誌的讀者,更期盼經營者能用心讓這份台灣少見的社普雜誌繼續營生,影響更多後輩學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